《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是一本由郝柏村著作,天下文化出版的軟精裝图书,本书定价:NT$600,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读后感(一):郝老的立场不是最中立
讲好不讨论政治,结果5天谈了2次,看了你一些录像,和书,没有什么可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东西,只有你对蒋介石的溜须拍马,奉承,其他什么都没有。你讲的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大家什么都知道,就是大家都在宣传自己的东西,叫宣传台湾,不可能的,你幼稚了,而且可笑,现在比台湾发展的好,这说明49年选择是正确的。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读后感(二):可惜没有日记原文(版权问题...)
没有时间仔细阅读,索性一目十行。
主要看了48年的败落和49年的黯然挥别。
整体而言,较为公正,对某褒贬兼有。
总体一句话:弱国无外交。
黯然离开的主要原因,是老蒋被老美老苏给耍了。
李宗仁没能挑起大梁,也是关键的一步。
国民成也知识分子,败也知识分子。
所以易朝这事,知识分子能闪多远就闪多远吧,败一天天穷BB自由啊民主啊,屁用没有。
看官就不服了,其必曰我们豆瓣文艺青年如何如何。滚一边儿去,一杆子让你隔江犹唱菊花残。
某的深入群众是成功之关键因素,且不管最后还要不要群众。
重庆谈判的太祖并不是传说中的浑身是胆,他的人身安全,是老蒋务必给美苏的承诺。可笑的是,太祖来了,老蒋等人还没想好怎么谈,结果成了空谈,不着边际。
书中再次讲到不该给某壮大之时机,再次讲到划江而治南北朝的美梦。
成王败寇的轮回里,没有如果,只有挥不去的故国情怀。
此书可惜之处是没有日记原文,看不出老蒋到底文艺与否.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读后感(三):《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1945-1949》读后
著者是那场战争的老兵,以其军事专业知识和对日记作者的深刻了解写就本书,观点相对中立,其中还有分年近百岁的亲历者撰写的专文,颇堪一读。
按著者的观点,就国方的视角来看,至少下列因素导致了四年间由巅峰至谷底的总失败:
第一,剿抚之间举棋不定。应认国方必欲斩草除根为后快,在战事初起阶段却有这样的可能,但却畏首畏尾(碍于美国人的干预,不愿承担内战责任),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单方面停战,贻误战机,坐视对方实力壮大,而最后与美国关系又近乎破裂。
第二,制宪方面,与对方在政协会议上达成宪草共识,却被推翻,予对方以退出和平制宪的口实,而最后的制宪国大通过的又是政协宪草,反覆之下徒劳无益。
第三,作为,喜占据交通线、大城市,以作为「完全收复」的象征。结果便是导致战线漫长而分散,被对方的机动兵力切割歼灭。战事初起时收复了若干城市,对方的有生力量却全身而退,表面上光复了失地,实际上是多了很多包袱。后期颓势初显,宁可龟缩在孤城里死守,也不愿尽早放弃大城市转移出有生力量。
第四,与上一点近似的是,一味强调「大举进剿」,关内关外抓不住重点,中期以前在上尚占有优势,但因兵力分散反而微观上无不落于下风被对方围歼。
第五,因的领导风格和担当意识,常巨细靡遗地下达命令,严重干预一线指挥权。
第六,终抗战八年,对川滇后方几无,相较对方不仅巩固了已有的晋陕边区,还夺得了冀鲁豫的基本盘。不仅如此,终二十年间,的基层毫无进展。
第六,海空军的绝对优势疲于奔命,基本上未有发挥。
第七,在未得到任何保障的情况下被迫接受了雅尔塔密约,不仅失去了外蒙古,也进而失掉了整个江山。
第八,整个时期,找不到经济的好帮手。
第九,第一届总统选举,未能依初愿推举胡适参选,而统竞选反而导致后期与桂系矛盾激化终致亡国。
第十,最后半年形同一盘散沙,不能集中兵力固守一处,「哪里都不能放弃」最后变成「哪里都被敌歼灭」。
第十一, 接收时的诸种乱象加剧沦陷区对的不满。
很像当年读《南明史》的感觉,一而再、再而三地叹息。而能自谷底而复振,至今尚保有海隅之地,其可谓幸欤?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读后感(四):多少辛酸话因果——“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读后感
此书是原民国行政院院长郝柏村所写,郝曾任民国国防长、参谋总长等职。
台湾出版、竖排、60万字,断断续续3个月读完。
书中主要讲了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如何在具有巨大优势的情况下,失去江山的。读完此书,依我心得,主要如下:
内因主要有
1、蒋介石将剿共战争定义为抗战的延续,但抗战是战争,可团结全共同抗日,而剿共实为内战,在道义上不占优势;
2、国军经过八年抗战,人困,已厌恶战争,无心恋战;
3、国民高级将领经历北伐战争时年纪尙轻,后抗日胜利来得太快,将官多骄傲自满,对共军无充分认识;
4、抗战胜利,民生、社会经济凋敝,抗战无经济基础,无稳固的后方,导致、游行甚多,后方不稳;
5、国军将领贪腐,贪污美援华物资,物资在缺少的情况下更显捉襟见肘;
6、国民内派系斗争,政令、军令执行不彻底;
7、国民以军领政,士大夫气、官僚气较重,即使在抗战期间,也无法深入群众,没有建立群众对国民的信任,后期内战无法保证群众的支持;
国际原因
1、蒋介石接受雅尔塔密约,但苏联背信弃义,在日本投降后抢占接收东北,阻扰国军及国府进驻,破坏日满的重工业,将俘获的重武器、几十万伪满士兵移交,埋下后患无穷;
2、美国马歇尔与蒋介石关系不和,形同水火,又片面偏袒,导致美对华内战采取观望态度,无法保证对华援助;
3、苏俄一直支持共军内战,而美国对华援助在内战开始直到后期,断断续续,时有时无,均无保证;
蒋介石、战术问题
1、上急于求战:匆匆签订双十协定,被动接受提出的不平等条件,埋下隐患;有优势时希望速战速决,共军灵活机动不求战,而国军每次均有损失;处于劣势时不注意保存实力、固守阵地,力量一点点被耗尽;
2、战术上不够灵活:蒋介石如同诸葛亮事,经常跳过军区司令员直接指挥一线军官,无法使一线将士审时度势,错过良机;
垬方面
1、苏联帮助其接受东北物资、人员,为夺取政权取得巨大先机;
2、抗战期间休养生息,被动抗日,发展军事力量,以带政,组织纪律严明,在根据地建立政权,深入群众,获得群众支持;
3、在野身份易获得社会同情支持,容易蛊惑群众与对立;
一春秋史 千年孤臣泪
成败难长久 兴亡在转瞬间
总在茶余后 供予后人说
多少辛酸话因果
百战旧河山 古来功难全
江山几残 荒城重拾何年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读后感(五):思维对于国共内战的重要性简析
近段时间以来,开始对近代史越来越有兴趣,陆陆续续看不来不少有关近代史的书,名人传记,有关于曾国藩的,有关于左宗棠的,有关于蒋介石的;近代史,有关于国共内战的,关于战争的,抗日战争的。不同的人,看待历史的态度、情感和角度是不一样,有句很有名的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近代史尤其如此。
看完《蒋介石日记》,我只想说一个感受,国民的失败,完全是活该,在这么一个所谓的领导之后,只有短短几年,分崩离析,败走台湾,实在是一个历史的奇迹。
所谓的国共内战,其大背景是二次大战之后的美苏争霸在东亚的提前演绎版,美国扶持蒋介石,而苏联则扶持,双方各自在扶持了一个代理人,国共内战即美苏两国的代理人之战。
关键角色如下:
苏联:斯大林绝对是21实际的高手,没有他前苏联就不可能存在这么久,国力那么强大,灭了二战时最强悍的德国、日本,西欧扶持了批小国,了华约组织,东亚则扶持了、朝鲜、越南,所谓天下近赤化。
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眼光也是非常独到的,仅次于前苏联,只可惜罗斯福总统死的太早,有些署,没有来得及开展。但是也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二战后迅速崛起,了大西洋组织。但是在东亚,在扶持的国民失败后,不得不扶持日本、韩国,后来还扶持了台湾,但是这些都不能弥补其在的失败,这是一种上的失败。后来,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失败,更是对其在1945-1949年在缺乏眼光的讽刺性后果。
日本:自以为很强大,完全是美苏之间的一个棋子,什么时候让你死,在人家的掌心中握着那。先攻苏联,惨败,结果转攻南洋和美国,招惹美国,绝对是缺乏眼光的举动,在明明经营的很好,结果很快就被美苏夹击,退回了小日本的几个岛屿,如果早点求和,也许不至于如此。
:在老毛的带领下,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迅速抓住抗日战争的有力时机,迅速壮大起来,后在苏联的支援和扶持下,集中优势兵力,击败了当时洋洋得意的国民集团。在20实际的诸多英雄中,老毛的眼光,仅次于斯大林。
国民:失败,完全没有亮点可言。蒋介石,绝对算是一个英雄,但不是一个的家,也不是一个有着很高军事素养的军事家,只算是一个草莽英雄,有点儒家情怀,崛起于军阀割据,借力于国父之危。整个国民集团的失败,完全是其缺乏眼光所致。
不得不说,蒋介石没有大,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上,均缺少思维,倒是为后退,退缩与一个孤岛台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看起来,蒋介石的失败主要是军事上的,但他在其他各个领域均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才导致其最终的失败。
蒋介石是一个主义者,和一个儒者,但是缺乏思维的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依靠国内外的时与机遇,到达了其各人和当时国际地位的顶峰。
军事:
国共内战,是在缺乏总体和署的情况下进行的。日本投降太早,出乎蒋介石的意料。
而蒋介石对于有苏联和斯大林强烈支持的,缺乏合理的、有深度的认识,对的实力及斯大林的意图缺乏了解和研究。
而美国的马歇尔及史迪威均对苏联的军事实力非常了解,因此知道国民不可能战胜有苏联做背书和大力支持的土共;但是对于苏联的意图了解不多,对于失去的被动,思考不足,不得不发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企图扭转势。
但是机遇的窗口不是没有,在土共还没有来得及消化苏联提供的军事援助和扩大东北野战军之前,集中兵力,迅速占领整个东北,不给喘气之机,才是上策。但是蒋介石畏手畏脚,迟迟不敢发动全面战争,给了和等大量的时间予以准备和消化苏联的援助。国共之战,亦不可避免,就应该以出以奇兵,迅速决战。当年蒙古对于南宋,就是如此。
蒋介石的高级将领缺乏思维和应有的战术训练,也是其屡屡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不是他没有意识到,而是没有多少时间来做准备。但不是其失去的重要因素。
戴笠的突然死去,不能不说是对蒋介石及国民集团的重大打击,对其军事失利产生重大影响
政治:
不得不说,当时国民对于抗战胜利之后在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缺乏研究与思考,对于所谓的统战工作认识的更少,反而是内斗不止,给了可乘之机,白白损失了机遇。
坦白的说,当年曾国藩抗击太平天国,独创的财政、行政与军事大权为一体的军阀体制,为以后百年的军阀混战奠定了基础,一直到抗战结束,国民内仍然是四分五裂,不成一体,也是国民失败的重要体制与基因。
各种政治势力的利益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这有你;但是从根本上讲,应分为以美国为首的一伙,主要代理人是蒋介石,及以苏联为首的一伙,主要代理人是。关键角色及其核心利益如下:
美国:在击败日本之后,迅速扶持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权,代表美国利益,对抗苏联共产主义的东扩
苏联:在击败日本之后,为与美国争霸,拢中东欧等相关华约,东确保毛领导的武装在站稳脚跟,当时尚未料到能迅速取得政权。
日本:在签订投降协议之后,紧跟美国的脚步,安安心心做小弟,因此对于美国竭力扶持的国民也是不计前嫌,鼎力支持。双方从昔日的对手变为兄弟。不过其始终是个小角色。
:在抗战胜利之后,扩大地盘,增强实力,图谋壮大,野心勃勃。
国民:携抗战胜利之余威,兵强马壮,想一举消产,以除心头大患;而后再图。但是国民内各种政治势力林立,蒋介石的嫡系,阎锡山、粤系、川系和李、白二人的广西帮,这也是蒋介石不愿意放张学良到东北接管的主要原因,以免又扶植另一个政治对手。
国民的基层组织能力不足,依靠军事来扩展和维护基层组织的运行
经济
很明显,蒋介石不懂经济,也没有找到能帮助他打理经济的人才,也不懂战时关键物资管控之道,以至于货币滥发,腐败盛行。
其关键军事物资与经济援助,均依靠美国,但是对于美国的政经形势,缺乏了解,处处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