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家,他不仅为独立和解放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而且还在时期为我国的民主法制和统一战线工作作出过突出的理论贡献。具备的渊博学识和深厚理论功底,正是源于他酷爱读书、一生都在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一位长期工作在身边的秘书曾经回忆道:“董老的学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学。”勤奋刻苦的学精神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
//
孜孜不倦 学而不厌
//
一生惜时如金、手不释卷。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如火如荼的新时期,除去工作之外,他的业余时间基本用在了读书和学上。对于来说,读书和学就是他最好的休息方式。
1928年至1932年,在苏联列宁学院学的4年,几乎没有走出过校门,每天都在图书馆中争分夺秒地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着。在南方工作期间,尽管重庆夏天酷热难耐,但是在工作之余,身穿背心、汗流浃背地坚持读书和练字。而且为了工作需要,他还在此期间刻苦学英语,每天早晨坚持早起读英语单词,练英语发音。新后,身兼要职,工作更加繁忙了,但是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读书和学,只要一有空闲时间,手中就会拿着文件报纸或者书本读。
进入晚年后,酷爱读书的惯始终没有改变,据他的秘书回忆,晚年时期的将每天的学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不论白天还是昼夜,除去睡觉外,他不是坐在办公桌前处理文件和看报纸,就是半躺半坐在藤椅上读书。特别是,在他65岁高龄时,仍然还在坚持学俄语。足以可见,的人生可谓“的一生,学的一生”。
//
嗜书如命 惜书如金
//
不仅酷爱读书,而且非常珍爱书籍。他一生艰苦朴素、吃俭用,但唯独在买书上非常舍得花钱。逛书店买书是人生最主要的乐趣。
每次逛书店时,只要看到有价值的书,定会相见恨晚、如获至宝般地将其买回家,然后在家中通宵达旦一口气读完。因此,日积月累的藏书非常多,他不仅在自己的办公室墙周围的书柜上摆满了书,而且还在家中的大书房中,按照图书馆的方式编号,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马列经典着作、历史、哲学、法律、天文、地理等各类书籍。对自己的这些书籍可以说是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生怕在自己手中被弄脏和损坏,尽管他看书非常认真,有些书自己还会反复拿出来读,但是很少在自己的书上涂改,做诸如写字、勾画和画圈等一些标注,所以他的书都保持得完整无缺、干净整洁。
然而,虽然惜书如金,但是他在借书上从不吝啬,只要借书的人能够说出书名,他一定会慷慨出借。而且,认为他的书不是他自己个人的,而是和的财富,所以其在生前就已立下遗愿,要把自己的书全献给。
//
通古博今 学贯中西
//
是“学贯中西”的典范。他精通英、日和俄三国语言,年少时期为考取功名,寒窗苦读,通晓四书五经、擅长诗词歌赋和书法,一生写下了近1300首诗,对的作诗水平给出过很高的评价:“董老擅五言”。
不仅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且还到国外留过学,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1914年至1917年,在日本留学,专攻法律;1928年到1932年,受组织派遣在苏联莫斯科攻读马列原着。因此,不仅对国学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在法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建树颇深。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新后,担任过政务院政法委和法院院长,为我国司法制度的建立,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在选择读什么书上,嗜书如命、多多益善,读书涉猎范围非常广泛,从马列经典着作到西方资产阶级着作,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古典原着到我国近代书籍,从国外书籍到国内书籍都有囊括。不仅自己博览群书,而且还要求他的警卫员刘国安要多读书,读不同类型的书,对其说:“马列主义我们懂得太少了,要学;经济和科学技术,我们完全是外行,更要学。”
//
言传身教 诲人不倦
//
不仅自己在学读书上勤奋刻苦、一生孜孜不倦,而且也一直教育他的儿女和下属要多读书、刻苦学。他对自己身边工作人员的读书学抓得非常紧,时常劝学他们:自古以来,“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在重庆南方工作期间,为督促南方机关工作人员抓紧学,亲自为他们制订学计划,要求他们每两周举行一次学座谈会,每半年接受一次测试。同时,还让工作人员在图书馆门口,贴上两条大标语,一条是“太忙就挤”,另一条是“不懂就钻”,提醒南方的所有时刻不要忘记读书学。对于自己秘书的学,更是尤其关心,悉心培育、指导他们每一个人学好政治和文化,当每一个秘书调离时,他都会题词勉励告诫他们永远不要放松学。
作为父亲,对自己三个儿女的学要求非常严格,在他写给儿女的家书中,涉及内容最多的就是对他们的教育开导和学叮嘱。一直坚持以身作则、手把手地教儿女读书写字。据他的女儿董良翚回忆,上中学时,父亲曾经带着他们在一个暑假抄完《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不仅他们三个人在抄,而且父亲也亲自跟着抄。刻苦学的精神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子女。
(来源:《学时报》作者:彭杏龙 何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