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之间的较量

  国际冷战史专家沈志华研究发现,从内战打起来以后,美国人就在犹豫,到底支持不支持国民。

  1949年,国民被推翻。12月29日,美国安全一次政策研讨会。国务卿艾奇逊说,美国应该采取的政策是亲近,分裂中苏,不能让中苏结成联盟,如此,在大上我们就成功了。怎样才能亲近呢?我们把蒋介石一脚踢开就行,把台湾让给,他必定感激你。现在,要解放台湾,你就让他来解放,我们不管。这样,就不会跟苏联结成同盟,在利益上,美国就赢了。

  杜鲁门一听,说,对,还是艾奇逊这招高。

  杜鲁门说,台湾从来就是的领土,美国对台湾没有任何野心,如果台湾海峡发生战争,那是的内战,跟美国一点关系都没有。

  杜鲁门讲完了,没听到什么反应,艾奇逊有点着急,他发表公开讲演,讲的都是中美之间有传统友谊,美国对多么友好,比如八国联军侵略时,美国也是随大流,跟着走,进了北京还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紫禁城的警卫工作。要不是咱美国大兵帮你们人看着门,皇宫里那些宝物啊,早就被老毛子和英、法等国的匪徒们抢光了。而且,美国在没有租借地,全世界只有我们美国人对最好。同胞们想一想,你们的外蒙古是被谁逼着分离出去的?你们150万平方公里土地被谁霸占去了?

  美国人是想挑拨离间中苏关系,破坏中苏结盟,但所谈的这些历史上的恩恩怨怨都是事实,在全世界的华人和知识分子之中造成极大的影响。

  斯大林非常生气,试探正在访苏的,说艾奇逊这个讲话,你看没看?

  说,我还没来得及看。斯大林说,我都翻译好了,你看看吧,美国人太坏了,我们要立刻发表声明,反驳他。

  回国宾馆的路上,问苏联外交长莫洛托夫,斯大林说要以的名义正式发表声明是什么意思。莫洛托夫说,就是提醒方面,要用外交的名义发表声明。

  师哲回忆说,没听明白斯大林的话,斯大林专门叮嘱,要用外交的名义发声明,呢,偏偏嘱咐胡乔木用新闻出版署署长的名义发,这让斯大林非常生气,新闻那个东西怎么能够代表呢?

  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苏联对华政策的不满,给斯大林造成很大的压力。

  苏联高层认为,如果空手而归,中苏同盟不能得以建立的话,偷着乐的那就是美国人。

  斯大林必须做出让步。

  奉之令去见斯大林,说:“我们商量一下,新发表一个声明,承认外蒙古独立。”

  斯大林放了心,说:“这样很好。”

  接着说:“我现在拿来声明,请你看看。”

  斯大林脑袋瓜子轰地一响,这才明白的用意。

  声明说:“鉴于外蒙古已于1949年1月举行全民公投,外蒙古独立是的意愿,所以我们承认其独立的现实。”声明还白纸黑字地写道:“中苏经过谈判,把原来中苏条约作为正本,以下两个文件作为附件同时发生效力。”

  两个附件,第一个是关于中长铁路、旅顺港和大连港的协定;第二个是关于外蒙古的声明。

  方面的意思非常明白:你如果同意我们提出的协定条款,我们就承认已经成为事实的外蒙古独立;你要是不同意,对不起,我们没有必要发表这个声明,马上打道回府。

  苏联方面经研究后,于1950年1月28日同意方面提出的条件。

  当时,外蒙古的具体情况是,对新的来说,你承认不承认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既有蒋介石政权签约在先,又有外蒙古全民公投在后,再加上苏联人的严密控制,以新那点微弱的力量和影响,要想拿回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一个的外交政策,倘若不立足于现实,靠理想色彩与狂热的主义办事,非得把事情都搞砸了不可。

  中苏签订友好条约的消息见报后,有的地方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甚至出现学生上街游行抗议的事件。

  事实恰恰相反,真正吃了大亏的不是,而是斯大林。

  斯大林一辈子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大的亏,条约一签订,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就必须退缩到海参崴。丢下自己的军国大事不管,待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斗智斗勇,就是坚持通过条约,合法收回中长铁路、旅顺港和大连港。而这些恰恰是苏联从俄国沙皇时代开始苦心经营的远东构想的一分。所以,俄国人办的道盛银行,出钱修建的中长铁路、南满铁路,租用的旅顺港、后来又开辟的大连港,到了1950年2月份,随着友好条约一签订,全让一口袋收了回去。与此同时,苏联驻扎在东北的30万大军和各种势力也将完全彻底、干干净净地退出东北地区。

  这件事,使得苏联的损失简直太大了。

  斯大林从1924年坐上苏共的位置,到1953年去世,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罗斯福、丘吉尔谈判时,不得不做过一些妥协让步,就阵营而言,哪一个的敢不唯他马首是瞻?唯独来的这个,弄得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斯大林之所以对做出重大让步,自然是有原因的。就国际势而言,苏联手里只捏有这一张牌可打,他必须和结成牢固的同盟,才能确保苏联东线的安全。

  重要的是,能否真正愿意成为苏联手中的一张牌,他并没有充分的把握。因为科瓦廖夫于1949年年底向斯大林递交的报告明确认为,内存在严重的亲美倾向。

  时间再往前移,1949年11月17日,李克农曾向苏联大使罗申提到,美国有一个有意分化中苏关系的重大阴谋,而且美国正在策划攻击1945年的中苏条约。

  凡此种种,不可能不对斯大林产生影响,他极不愿意看到亲近西方,而渴望成为苏联集团中最重要的一员。现实清楚地提醒他,苏联和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实际上是针对美国及其盟国形成的。对苏联来说,这项条约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保障了苏联7500公里的边界处于安全和友好状态,保证苏联在与美国的对抗中,拥有一个最为可靠和体量极其庞大的同盟者。

  现在,他认识到,要让加入他领导的阵营,自己就不能不在重大問题上做出一些让步。

  手里捏着三张牌,他既可以选择和苏联结盟,也可以选择和美国结盟,还可以走中间道路。

  当时,本人怎么想的并不清楚,这是历史学者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的一种判断。

  所以,强势的斯大林最终向倔强的做出让步,只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摘自《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上)》)

标签:人之 间的 较量 人之间的 人之较量 间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