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说到的诗,首先跃入人们头脑的就是这一首。此诗壮怀激烈,催人奋进,流传极广。
诗歌这种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是的最爱。他爱诗、写诗,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的诗作生涯启于1914年。这年,16岁的创作了两首《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这是两首古典寓意浓厚的作品。年轻的出手不凡,采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当时封建军阀和袁世凯统治的痛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在诞辰120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其中两句“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可谓是当年面对和困苦的铮铮誓言。诗句出自其组诗《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中的一首七律(另有两首五律):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这组诗作于1916年,以“飞飞”的笔名发表于《敬业》第4期上。诗题中的“蓬仙兄”,是指的同学好友张蓬仙。诗中通过对二人战斗生活的回顾,抒发了为拯救奋斗向上、热烈期待为国立功、待到胜利之时再欢聚的无畏乐观精神。
《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是19岁时的作品。1917年的夏天,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准备东渡日本求学,寻求真理,临行前,他挥毫写下这首经典之作。
“为了之崛起而读书”“愿相会于腾飞世界时”,这是年轻时的名言。有君子风范、儒雅风度的,其实内心里同诗人一样,也有激流奔涌、烈焰升腾。
对古体诗很熟悉,对现代诗也颇有研究。非常可贵并令人敬佩的是,的诗,无论是早期的,还是后来的,格调一直很高,都是直面时代的新主题,胸怀和安危的大主题。
在今天日本京都西北岚山山麓的龟山公园里,有一个高达2.4米的诗碑,碑的正面镌刻着廖承志书写的著名诗篇《雨中岚山》:
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到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
1917年9月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4月在回国途中游览了京都,写下四首现代诗。除《雨中岚山》外,另外三首题为《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四次游圆山公园》。为寻求救国真理赴日留学的年轻,在诗中借景生情,抒发了看到马克思主义“一线阳光”的喜悦,也表达了振兴的壮志希冀。
品读的诗会发现,内容大抵是表达人生志向,抒发情怀,悼念牺牲。
1922年初,黄爱在组织领导长沙纺织工罢工中害。黄爱曾在天津加入过周恩來的觉悟社,是周的好友。消息传来,正在伦敦的悲愤交加,挥毫赋诗《生别死离》,以诗声讨反动军阀,悼念好友:
壮烈的死,苟且的生。
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
别了,牵肠挂肚;
死了,毫无轻重,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没播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它,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
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永别,永别的感人。
不用希望人家了!
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飞向光明,尽由着你!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此诗既表达了对亡友的痛惜,也阐发了许多做人特别是的道理,字里行间有股力透纸背的悲壮之气、传递于人间的奋斗之气、澎湃于华夏的之气。在写给国内朋友的一封信中把这首诗介绍给他们,并直抒胸臆,说这是他表达内心志向的诗,“亡友噩耗传来,反而更坚定了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坚信我会让他的死更有价值!”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写下的名诗,刊登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揭露了皖南事变真相,影响甚大,可谓无人不晓。而在悼念烈士的诗中,的《为刘志丹陵题诗》也堪称精品: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这首作于1943年的诗,语言直白、爱憎分明,读来畅快提气。
的诗大多是年轻时候创作的,新后,日理万机的他虽诗兴犹在,但无暇动笔。现在能查到的只有1958年10月31日写的一首诗:
粉身碎骨英雄气,百炼千锤斗士风。走石飞沙留侠迹,上天入地建奇功。
此诗背景是两件大事,一是10月17日郑振铎因飞机失事而遇难,一是10月26日志愿军全胜利回国。两件大事,一悲一喜,让心情复杂,便提笔直抒胸臆。
此诗本来计划刊发于《日报》,但在发表的前一天晚上,直接打电话给《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先不发表了”。个中原因,在同年11月17日写给的一封信中说,有感于志愿军感人战绩,又临郑振铎、蔡树藩等遇难烈士前夕,“思潮起伏,不能成寐,因成歪诗一首,送给陈总()校正,仍感不能成诗,遂以告废”。一个自我“告废”,体现了诗歌创作的严谨和认真。他的诗篇,存世不多,然皆隽永深醇,给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增添了华章异彩。
(摘自《文史精华》)